品牌故事
- 分类:品牌文化
- 发布时间:2020-12-22 08:42:58
- 访问量:0
“湾湾苔径引青松,苍石坛高进晚风。方响乱敲云影里,琵琶高映水声中。”风景秀丽,人杰地灵的江西省鹰潭市自古就是道教发祥地,除此之外更广为流传的是有关于“果子之乡”的传说。
琴者以七律琴瑟天籁;墨者以词赋妙笔心声;画者以丹青渲染生花;烹者以风味炊烟舌尖;糕饼者以麦稻焙烤万千味道。只因其古训,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,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,传承已久的匠人精神,打造了这里的人文名片。
滋府烘焙源于鹰潭,始终遵循古法手工制作,每一块糕饼都沉淀了年代的光阴。坚持醇正原味,零添加,给予食客源于自然的美食,希望通过根植于记忆自然的味觉、香味、颜色还原食物的初心,让这份来之不易的匠心坚守与幸福味道,代代相承。
家族与果子之间的结缘要从四百年前的一位当知府的老祖宗说起。姜伦,字范之,明代江西安仁县人(今鹰潭市),五六岁便能写文章,有神童之誉。嘉靖四十三年中举人,后任饶州府户、工、刑三部主事郎中、河间知府。任知府时,刚到任便决断了积压多年的疑案,深受老百姓爱戴。闲暇之余,他喜爱咏吟,除此之外更擅长做家乡传统果子,经常吩咐下人将亲自做好的果子分给周围百姓免费品尝,收集并记录百姓的意见逐渐改良配方,当时连几岁的娃娃都会唱关于姜知府民谣:“鹦哥乐,檐前挂。知府家,果子甜。”他性情刚直,不惧权势,严于执法,除暴安良,生活清廉,同情百姓,招抚流亡,兴修水利,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,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。
姜伦一生为官三十余载,致仕之后便衣锦还乡,回到家乡龙虎山下定居。在家赋闲时,爱好做果子,又逢当时灾年不断,经常能碰到南下的灾民。姜伦变卖家产积蓄,邀约乡绅解囊,设立粥铺,无偿救济灾民,救活千余人。后又为民请命,核减田赋,折为银两,免送粮劳役之苦。
在亲自帮助灾民时,姜伦发现灾民还需要不停的赶路,加上天气热食物容易腐败,便将家中的面粉搅拌后直接放在窑炉表面烘焙,在烘焙时候会加入桃仁碎末和芝麻。此法做的果子更方便日常保存食用,便取名"桃酥",知府亲自把制作果子的工艺无偿传授给乡民,让灾年里的乡亲们学会手艺解决温饱,不至于流离失所。
时过进迁,若干年后在龙虎山下开设了很多果子店铺,一般都是师徒式或家族式发展,其中生意很好的还是姜知府的后人开办的滋府饼铺。到了乾隆年间,乾隆帝南巡,姜氏后人奉旨接驾,晚宴后便用桃酥献于圣上。乾隆爷吃完大赞:“滋府尚品,人间稀有,朕当与民共享!”遂赐封曰:“御点江山”,并制成御匾高悬姜氏府邸,从此滋府饼铺更为名声大噪,成为朝廷每年供奉的南派御用果子,鹰潭果子之乡的美名从此得以流传。后因皇家比较偏爱,这一宫廷特色才得已流传至民间,历经百年而久盛不衰,宫廷桃酥成为老少皆宜的中华国饼。成为达官贵人,看望亲朋长辈的馈赠佳品,这也迎来了滋府烘焙的鼎盛时期。
随着满清王朝没落,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,抗日战争的打响,中国迎来了历史上最灰暗的100年。滋府饼铺也从此没落了,因为多年战乱这些美味的南派果子消失在人们视野里太久了。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到来,传统品牌再次获得新的生机,直到1996年,滋府烘焙店在北京开业,这也是改革开放后,滋府烘焙从新走出家乡。
为了满足新生代客户群体的需求,2000年起负责人多次往返台湾、日本、法国等地专研中西点制作工艺,共拜访30余位名师切磋各国制酥工艺。深究原材料产地,从运输条件,制作流程层层把关。多年如一日,专注用好食材做好产品,保证味道同时更遵循健康饮食理念,不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剂,用天然的食材锁住食材最纯最原始的味道。适应当代消费者的要求,探究成熟技术,融合老配方,让传统糕点在古韵中焕发新生,让复兴新中式糕点成为家族使命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